111學年度本校有醫學院、中醫學院、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健康照護學院、生命科學院、人文與科技學院、牙醫學院、醫學工程學院及通識教育中心,共設有21個學士班、36個碩士班、22個博士班。其中約有70%系所與中、西醫藥照護學相關,提供全國最完整具中、西醫藥學整合特色之課程,培育具中、西醫藥學結合特色的醫、藥、護、技專業人才,以及開創中、西醫結合的新興醫學。
本校經過多年發展,為順應國家整體高等教育發展之政策,配合社會與產業界的需求,接軌全球學術研究之趨勢,就學校既有的優越基礎審時度勢、分析評估,加以妥善規劃,以朝國際一流大學邁進為願景。秉持「仁、慎、勤、廉」的校級基本素養並訂定五大核心能力:(一)主動學習與自我改進之能力、(二)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之能力、(三)人文關懷與社會服務之能力、(四)專業知能與倫理素養之能力、(五)健康促進與前瞻未來之能力。
在校務制度完善、財務穩健,董事會全力支持校院發展的條件下,加上本校擁有最具規模的附設醫院,是全國績優醫學中心,歷經半世紀的深耕,在歷任多位校長及校院同仁們的努力奠基下,如今已成為臺灣最具規模的中西醫學結合專業的學府。
(一)學校特色說明
本校落實執行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所訂定之目標與執行策略,多年來持續於教學、研究、服務、國際化及產學合作的努力,已成為中部最具規模的醫學大學,且充分發展學校辦學特色。
項目
|
內容
|
頂尖師資授業
|
依校務發展及教學需要,以THE BEST及THE NEEDED延攬師資,三年累計100位以上
- 國內:王陸海院士(NHRI)、阮春榮教授(台大)、洪士杰教授(陽明交大)、張恒鴻教授(長庚)、黃升騰教授(長庚)、李光申教授(陽明交大)、孫瑞昇教授(台大)、莊曜宇教授(台大)、薛博仁教授(台大)、王志堯教授(成大)、徐沺教授(中央)、鍾邦柱教授(中研院)、邱英明教授(NHRI)、張南山教授(成大)等
- 國外:鍾正明院士(USC)、王紹椿教授(辛辛那堤)、譚明教授(南阿拉巴馬)、張君如教授(Roswell Park)、Alexandra Sylvia Aicher教授(UNSW)、山口浩史教授(Qatar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郭樹勳教授(Dell Medical School)、康一龍副教授(新加坡)等
|
以學生為主體之教學
|
- 跨系所之互動式教學,每位教師帶領3-5位學生,進行「獨立科學研究」小組專題實作;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之過程,培育問題解決、團隊合作與研究發表能力
- 配合創新教學,分析教師的教學評量結果及學生的學習成效,透過評值及回饋機制,提供教師自我檢視與持續精進教學創新的品質與成效
|
多元且彈性的教學模式
|
- 結合數位學習教學策略,推展翻轉課堂、MOOCs等線上創新教學
- 結合微學分課程(通識)及導入團隊導向學習法(Team-Based Learning)、勝任能力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之理念,讓學生適性發展、自主學習,培育學生帶著走的能力
- 課程結合地方創生和永續發展議題之場域探索與實作,以培育創新創業之視野與能力。
|
國考通過率高於全國平均
|
- 111年醫事人員考試,本校有9類錄取率高於全國平均;有5類錄取率達90%以上
|
外部經費肯定
|
- 107年獲「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五年期高額補助,第一年補助金額為2.02億元,第二年補助金額為2.02億元,第三年補助金額為1.97億元,第四年補助金額為1.95億元,第五年補助金額為1.96億元
|
項目
|
內容
|
首創研究生事務處
|
- 專責研究生註冊入學、課程修業、學位考試等制度之訂定,包括辦理競爭型與非競爭型獎助學金、規劃與強化招生策略、選送優秀學生至國外頂尖學術單位與業界機構研修(培英計畫)。自103年度起執行教育部補助大學校院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以及自108年度起執行科技部培育優秀博士生獎學金試辦方案(拔萃獎)等。
- 產博計畫目前已培育63名學生,已有18名畢業生
- 培英計畫目前有4位同學前往美國一流實驗室培訓
- 拔萃獎承辦三屆已遴選出17名極具研究潛力的博士生
|
培養研究人才
|
- 訂定延攬英才學者計畫,延攬優秀研究發展人才,保障年薪125萬元以上,並提供五年3,000萬元之研發費用
- 目前已聘任9位英才學者及10位英才青年學者
|
強化院際研究合作
|
- 發揮橫向連結,鼓勵師生加入校級研究中心之研發行列,以增強各學院之研發能量
- 校級研究中心包含:中醫藥研究中心、癌症生物研究中心、新藥開發研究中心、免疫醫學研發中心、神經醫學中心、生醫工程研發中心
|
豐沛研究計畫量能
|
- 本校近年來因為研究資源的投入並積極的整合研究人才,研究已蔚然成為風氣,加上教師人數增加及更新,校院體系獲得校內、外研究計畫補助,合計每年有500~600個研究計畫在進行
|
鼓勵大學部學生
參與研究計畫
|
- 鼓勵師生積極參與科技部大專生計畫研習活動。
- 科技部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通過件數111年為全國第3名,私立大學第1名
|
論文質量成長
|
- 發表於SCI/SSCI之論文,由2010年1249篇,大幅成長至2021年4394篇
- 高品質之期刊論文(Impact factor≧5或領域排名前20%)占總篇數之30%-40%,本校的研究能量在「量」及「質」的提升,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
|
項目
|
內容
|
推動志工醫療服務
|
【國內服務】
- 111年度「上醫醫療服務隊」獲第29屆傑青獎傑出社團
- 111年度「杏服醫學服務隊」獲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年度最佳社團特色活動獎
- 111年度「風浪藥學服務社」獲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服務性社團甲等獎
- 110年度「杏服醫學服務隊」獲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大學校院組佳作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10年青年志工服務績優團隊競賽「上醫醫療服務隊」獲「青年組服務績優獎及人氣獎」、「口腔生推廣服務隊」獲「佳行獎」肯定
- 109-111年度「國際志工中醫醫療服務隊」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志工參與服務計畫」獎助肯定
- 108-110學年度受惠於本校服務性團隊之被服務人次超過31,000以上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9年青年志工服務績優團隊競賽「公共衛生服務隊」及「口腔衛生推廣服務隊」獲佳行獎肯定
- 杏服醫學服務隊築光計畫及迪巴恩計畫獲選109年度「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中、南部健康衛生類青年教育志工推動中心」合作計畫
- 108年度「杏服醫學服務隊」獲全國社團評選優等獎
- 108年度「杏服醫學服務隊」、「國際志工中醫繄療服務隊」、「小神農藥事服務隊」、「口腔衛生服務隊」等四支隊伍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志工參與服務計畫」全國最高獎助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8年青年志工服務績優團隊競賽「杏服醫學服務隊」及「上醫醫療服務隊」獲佳行獎肯定
- 108年度「風浪藥學服務隊-破浪分隊」獲得青年教育志工推動中心「健康衛生Hub」團隊服務分享競賽銀質獎
【國際服務】
- 「泰北國際志工暨服務學習團隊」,於107-109年提供國際醫療志工服務、華語文教育,受惠人次達4,500以上
- 108、109年度著手泰北清萊省漂排村落營造計畫,協助當地健康改善及產業行銷
【個人表現】
- 111年中醫學系孫智閔同學獲頒第29屆傑青獎服務社團領袖獎
- 110年醫學系邱于嘉同學獲選中華青年創新網絡協會(中區青年志工中心)理事
- 中醫學系潘婉如同學獲2020總統教育獎
- 營養學系吳柏鴻、中醫學系潘婉如、醫務管理學系劉耀聰同學獲109年全國大專優秀青年獎
- 醫學系陳定睿、蕭鈞元;中醫學系潘婉如、華萱,參與偏鄉蹲點服務活動,入選中華電信基金會-2019第十一屆「蹲點‧台灣」團隊
- 藥學系劉京蓉同學獲教育部「108年教育業務志願服務獎勵青學獎」
|
公眾服務參與
|
- 醫學系林翊庭同學當選110-111亞洲醫學生聯盟主席
- 中醫學系吳萱萱同學擔任110-111年度亞洲醫學生聯盟執行秘書
- 醫學系邱于嘉同學獲選110年度臺中市青年諮詢委員
- 科技法律碩士學位學程蕭誠佑同學獲選110年度臺中市青年諮詢委員
- 中國醫藥大學紫薔薇親善大使擔任104-111年度國慶大會禮賓接待人員
- 醫學系陳秉淳同學當選109-110亞洲醫學生聯盟總主席
- 醫學系周奕伶同學當選109-110亞洲醫學生聯盟執行秘書
- 醫學系廖子琦同學擔任109年度世界衛生大會台灣青年團學術主編
- 醫學系邱于嘉同學擔任109年度新北青領聯合幹訓發言人
- 醫學系邱于嘉同學獲選108年度臺中市青年諮詢委員
|
推廣教育獲肯定
|
- 102至110年持續榮獲行政院勞動力發展署臺灣訓練品質訓練機構金牌獎
- 104年推廣教育中心榮獲國家人才發展獎團體獎項
|
醫療體系加值服務
|
- 109年北港附設醫院獲第十三屆台灣企業永續獎「銅級獎」
- 108年台中附設醫院獲《國際醫療旅遊雜誌》「最佳行銷策略」及「國際病人專科中心」大獎
- 108年附設醫院獲第一屆國家企業環保獎
- 107年附設醫院獲外交部「外交之友貢獻獎」
- 105、106、108及109年附設醫院獲工商時報臺灣服務業大評鑑醫院類「金牌獎」
- 101、106及107年附設醫院獲《遠見雜誌》遠見五星服務獎醫療院所類「首獎」
|
項目
|
內容
|
延攬頂尖師資
領航尖端研究
|
- 111年延攬頂尖人才包括徐玉恬助理教授(史丹佛大學)、林志偉助理教授(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鍾邦柱教授(中央研究院)、邱英明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張南山教授(成功大學)、何元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等六位
- 110年延攬頂尖人材包括郭樹勳教授(Dell Medical School)、山口浩史教授(Qatar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翁鳳如助理教授(麻省理工學院)、黃騰緯助理教授(貝勒醫學院)、李易撰助理教授(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孫瑞昇教授(台灣大學)、莊曜宇教授(台灣大學)、薛博仁教授(台灣大學)、王志堯教授(成功大學)、徐沺教授(中央大學)
- 110年聘任玉山學者郭樹勳擔任副校長及生醫所講座教授
|
強化學生國際移動能力
|
- 與喬治亞州立大學等5校進行跨國雙聯學位合作,薦送學生修讀雙聯學位。107-110學年度共14位學生出國修習雙聯學位
|
提昇國際教研聲譽
|
- 111年姊妹校數量達174所
- 111年與日本京都大學、辛辛納提大學、澳洲紐卡斯爾大學、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等簽訂盟校,強化實質合作
- 111年11月舉辦第二屆2022台灣國際創新生物醫學峰會(ICABS),邀請1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美國醫學院院士,以及多位國際癌症頂尖學者進行演講,吸引超過990位學者及師生參與。提昇本校的研究能量的國際聲譽
|
招收優秀境外學生
|
- 提供優渥獎學金吸引優秀研究生就讀本校
- 境外生人數106學年度473人、107學年度499人、108學年度477人、109學年度466人、110學年度493人、111學年度541人
|
獎勵學生國際研習
|
- 鼓勵並補助學生於出國進行長期研究或短期見實習,105學年度223人、106學年度236人、107學年度268人、108學年度150人、109學年度44人、110學年度28人
|
輸出特色高等教育
|
- 110年6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進行5天線上中醫藥課程教學,共有約30位教師與學生參與
|
舉辦專業國際會議
|
- 111年2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辦線上雙邊研討會,吸引兩校共26位講者及兩百位師生參加
- 111年3月與泰國瑪希敦大學舉辦線上雙邊研討會,本校約四十位師生參與,兩校於公衛及藥學領域進行主題研究交流,並洽談雙方的合作
- 111年11月舉辦2022台灣國際創新生物醫學峰會(ICABS),採實體配合線上模式,邀請1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美國醫學院院士,以及多位國際癌症頂尖學者進行演講,吸引超過990位學者及師生參與。
- 預計2023年與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北海道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辦雙邊研討會
|
項目
|
內容
|
三創文化活化校園
|
- 以「創意、創新、創業」為基礎,於校園內推動工作坊課程與企業實地參訪,以強化校園師生發想創意、點燃創新、並接軌創業
- 109年更展開產學課程(共計48堂),核心內容為新創商業模式、智財管理實務、行銷體驗、生計產業實務經驗…等,實現三創文化的精神
- 110年開設無形資產鑑價課程(共計13堂),核心內容包含專利說明書品質檢核實務、商業應用模式學員專案討論、技術價值分析架構說明、技術價值評估學員專案討論、專利授權與交易實務等課程,以了解技術評估價值的應用範疇及評估方式
- 111年舉辦創新培訓工作坊(10場),並與中央大學共同舉辦生醫商化跨校工作坊,培訓師生商化能力並學習創新商業模式。
|
優良團隊持續萌芽
|
- 卓夙航教授以「微小RNA328」技術為中心,研發全球第一個治療近視的新型態眼藥水,並於108年開創衍生公司「視航生物醫學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獲得國家新創獎、科技部未來科技獎、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及破殼而出獎
- 謝佳宏教授以「有效治療鴉片類物質成癮」這項創新研發成果榮獲第15屆「國家新創獎」
- 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研究團隊「可標靶多種實體腫瘤之嵌合抗原受體(CAR)免疫細胞療法」,榮獲第16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 本校暨附設醫院團隊第17屆國家新創獎勇奪8件學研暨臨床新創獎,第18屆國家新創獎榮獲7件學研暨臨床新創獎。
- 2022年第19屆國家新創獎本校暨附設醫院團隊共獲得23項,為歷年最多。
|
育成環境穩定拓展
|
- 國際產學聯盟結合中部科學園區,由中醫大、中興、逢甲、虎尾科大共同串聯產業區塊,為業界提供優良人才及科研能量。
- 109年本校與上銀集團攜手研發「HIWIN-CMU聯合研發中心」合作研發能量表現亮眼,陸續完成微創手術系列7件、復健類8件及福祉類1件,經濟部委託案1件,雙方共享專利2件、論文1件,尚有論文持續申請中。此外,並舉辦4場次HIWIN-CMU論壇大眼看HealthCare系列講座,讓許多年輕教師及醫師可得到優渥的研究經費,同時成立醫學工程與復健科技產業博士學位學程,共同培育博士
- 2021年蔡嘉哲教授「精準性檢驗類風濕性關節炎之診斷套組」,獲科技部學研成果銜接產業開發商品「第2期育苗計畫」,補助850萬元展
- 2022年趙坤山教授「癌症疫苗雞尾酒療法」,獲科技部「研發成果創業計畫」,補助640萬元,江智聖助理教授「開發標靶三陰性乳癌之新型藥物包覆技術平台」獲科技部「研發成果創業計畫」,補助480萬元
|
衍生新創再造佳績
|
- 本校衍生新創企業長佳智能公司榮獲第16屆國家新創獎。
- 衍生企業陸續於國家新創獎創造佳績,共獲得第17屆1件企業新創獎及2件合作企業育成獎,產學合作處持續輔導潛力團隊完成技轉,敲響專利及創業之門
- 本校衍生新創企業長聖國際生技公司及長佳智能公司獲得第18屆企業新創獎
- 本校衍生新創企業聖安生醫公司及長佳智能公司獲得第19屆企業新創獎
- 本校衍生企業長聖國際生技(6712)於109年1月8日上櫃,為首家以細胞治療業務上櫃公司。
- 本校衍生企業長佳智能(6841)於110年9月14日登錄興櫃,目標成為國際級醫療大數據服務公司。
|
產學重生永續經營
|
- 有鑒於醫材產業的蓬勃發展,醫學工程學院相應而生,將產業資源導入學習,以期產、學以緊密的形態重生,獲得更大的能量有益於永續經營
|
(二)未來發展願景或短中長程發展需求


-
因應校務中長程發展需求所規劃之重大資產支出項目
1.開發興建水湳校區
(1)水湳校園「文教20」及「文教21」用地,土地面積16.11公頃,購地費用共計66億5,855萬元,台中市政府於108年1月31日完成交地。依教育部核定之購地計畫書,水湳校區包括教學及推廣教育、研發及產學合作、老年醫學中心、國際醫療教研服務中心四大功能分區。本校2023-2027年度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將持續擴建大學校區,朝向整體規劃並建構智慧校園,將提供師生完善的教研、產學及服務場域,進而奠定學校發展的基石。
(2)配合台中市政府水湳經貿生態園區都市計畫之創新研究園區的政策目的,水湳校區以分期分區方式施工建設。109學年度第一學期已啟用卓越大樓、創研大樓及關懷大樓,其中包含校長室及所有行政單位、院系辦公室、圖資中心、教室、研究室、國際會議廳、學生餐廳及宿舍、社團活動空間等,以及戶外休閒體育活動設施,以期能滿足師生對於教學、研究之空間需求,並提供健康的生活機能。校本部水湳校區目前施工中的國際醫療教研服務中心、生醫產學研發大樓(C1-C2棟)將於2023年1月及年中啟用,體育館暨學生活動中心、醫學創新館預計分別於2026年6月及12月完工;目前國內建築營造成本大幅上揚,本校將因應社經環境變化、整體校務發展需求與財務規劃,持續建設水湳校區。
2.建設新竹健康產業園區
(1)以新竹縣政府設定地上權之方式,規劃興建土地面積約10.2公頃之新竹健康產業園區,並配合新竹縣政府之醫療、學術、產業與人文兼具的願景,將分三期進行相關附屬機構及設施之興建與營運。
(2)本園區將分期設置與教學、實習、研究、推廣相關之附屬研究中心、推廣教育中心、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新竹附設醫院健康產品研究及展示中心、國際醫療會館、老人醫學中心暨見實習機構、長照服務機構、宿舍、動力中心等相關附屬設施,新竹附設醫院已完工並於107年12月15日正式營運,目前已完成啟用新竹附設醫院大樓(一期)、研究大樓、動力中心與停車場大樓。
(3)2023-2027年度中程發展,持續提升醫療科技水平,完整教學、研究軟硬體設施與學校附設醫院臨床實驗支援機制,增進大新竹地區民眾的健康。促進醫療資源及照護品質:提升民眾就醫可近性及便利性、提供整合性之醫療服務、提升急重症照護品質。結合清大、交大、國家衛生研究院、科學工業園區及工研院,促進科學園區內之產業發展與升級。將持續規劃興建醫院大樓、國際醫療會館、生技醫療產業研發中心、生醫工程大樓、長期服務機構、老人醫學中心。
3.英才校區規劃再利用
(1) 英才校區包含立夫教學大樓、互助大樓、醫學大樓、實驗大樓、柳川宿舍及教學大樓與臺中附設醫院等。在水湳校區轉化為校本部之過程中,英才校區將以國際一流之教研醫學中心為規畫目標,逐步轉型成為臨床醫學教學、臨床醫學研究及醫學中心。英才校區第一階段於2021~2022年完成空間調整,第二階段規劃以修繕老舊建築及更新重大機電設備為主,包括整修建築物之漏滲水、改善空調設備及消防安全設施,並配合智慧校園之資通設備而汰換老舊管線,提升英才校區之硬體環境品質。
(2)英才校區之空間調整已大致於2021~2022年完成施工,立夫教學大樓新建置臨床技能訓練暨評量中心、OSCE國家考場、中醫臨床實習中心、中醫養生保健教學中心、神經科學暨腦疾病中心、AI暨生醫大數據中心、校院研究實驗室及臨床醫療單位辦公室。互助大樓B1~B2全面更新設置體育暨活動中心、學生社團空間,並設置智慧化圖資中心、主動學習教室、教學錄製室、聯合行政辦公室,同時整合中醫學院教師研究室、實驗室及中醫示範藥局之空間,興建新成立之醫工系的系院空間。
(3)在本校2023-2027年度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中,英才校區未來將配合學校各棟大樓完工使用期程,進行滾動式空間調整;安康大樓為壹幢五層樓建築,原規劃興建乃為解決英才校區教學空間不敷使用,因此採開放簡易之建築設計,以待水湳校區啟用後,可另依使用需求而拆除改建。安康大樓於2021年4月拆除,並向臺中市政府申辦容積移入,目前正興建地下4層、地上8層之醫療大樓,預計2023年完工啟用後,將提供耳鼻喉科、眼科、牙科、整形外科門診及住院使用,並擴大臨床醫學教育場域,以增加學生見實習之機會。
4.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暨綜合式長照機構及住宿式長照機構BOT案
2022年台中市政府以BOT方式委託本校興建經營「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暨綜合式長照機構及住宿式長照機構」,預計於2025年完工開幕。本校規劃醫藥衛生、社區健康照護、長期照護、疾病預防及生醫科技五大發展重點,並配合臺中附設醫院之豐富臨床醫療經驗,成立具有完整跨「教學、研究與臨床」及整合各單項醫療領域特性之醫學中心規模的醫養園區,未來將可提供本校學生最佳之實習及就業場所。
(三)SWOT分析
